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[書記] 《禱告》 Ch.19 該為何事禱告?


《禱告》這本書,提供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禱告
禱告最重要的是與神建立關係,調整自己的眼光心思,與神同步同行
這本書,可以更新我們對禱告的看法,也讓我們更喜歡、更願意、更自在的禱告
如果你對禱告有所疑惑或困惑,或著想要好好學習禱告、認識禱告
相信這本書會對你有極大的幫助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禱告》Ch.19 該為何事禱告?

這章主要在說明,我們可以為何事禱告
我們可以把「心中的渴求」告訴神,也可以向神哀嘆表達我們的負面情緒感受,
我們可以認罪,清除與神關係中的障礙,我們可以祈求平安,得著已經連結於神的確據,
我們可以求神的同在(其實一直都在,只是有時我們感覺不到),我們可以求神的憐憫,
我們可以向神感恩,我們可以向神求信心,我們可以向神求恩典
或著,我們也可以向神求一顆「準備」(面對生命的有限)的心

本章提了許多禱告方向上的建議。
也許我們不需要擔心禱告的對或錯,我們需要擔心的是,我們是否因害怕而停止了禱告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※章節大綱

<心中的渴求>
<哀嘆>
<認罪>
<平安>
<神的同在>
<憐憫>
<感恩>
<信心>
<恩典>
<準備>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<心中的渴求>

.無論事情看來多麼不可能,我學會把我想要的事告訴神。

※我在芝加哥的一位朋友企圖召集一些參與都會事工的同事,與他一起為終止城市的貧窮禱告。
 幾乎每一個他問過的人,都畏縮不前,並且持反對之辭:「為什麼要為這麼理想化又不可能的事情禱告?」
 我的朋友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 假如我們不把心中的渴望表達出來,特別當這個渴求符合神在地上的旨意,
 那麼,禱告還有什麼意義呢?
 當我們按著神的心意求,誰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?
 想一想,基督徒在鐵幕後,以及許多為南非種族歧視問題的禱告,也曾看來不可能,並且太理想化。

神要我們明確道出我們的需要。


.聖經吩咐我們祈求醫治。
 耶穌明確表示,神願意人享有健康,心靈完整。

.耶穌有時候會問一個人:「你要痊癒嗎?」
 這並不是一個漫不經心的問題。
 醫生可以作證,有些病人無法想像他們沒有生病的景況。

我們是否真的相信我們會好?
我們是否真的相信我們可以沒事?
還是,其實我們並無真正的盼望?

願我們,敢大聲和耶穌求:「我要痊癒!」



<哀嘆>

.痛苦和悲哀跨越個性上的分別,讓我們都只成為哀嘆者。
 我們的禱告,有時候什麼也沒有,只有埋怨。

.「福音派人士往往希望有完滿結局,」約翰說:「有時候我們沒有完滿的結局,只能懸在悲哀中。
  當我與受苦的人在一起,我感覺好像是一個深水潛水員,陪他們一起在深淵。
  假如你太急著浮上來,會有減壓的危險。
  我們需要留在悲哀中感受,並且表達出來。
  也許透過眼淚,我們能看見乾爽的眼睛無法看見的東西。」

※PS:畢德生算出三分之二的詩篇,都屬於哀歌。聖經並沒有急著要完滿的結局。

聖經並沒有急著要完滿的結局,不代表聖經裡沒有完美的結局。
雖然,整部聖經的故事非常漫長,但,啟示錄應許我們的新天新地
卻是個相當令人嚮往的結局啊


.正如詩篇中對敵人發出的兇狠的禱告,比起個人採取報復,是更好的選擇。
 我們不需要為這些表達惱怒的禱告有罪惡感,因為神歡迎這種禱告。



<認罪>

.只有認罪,才可以消除那種自我專注,向神微小的聲音敞開我的靈。

.清除與神關係中的障礙,讓我們能夠朝健康與整全邁進一大步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※[故事] 祂忘記了(連結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當我們認過罪,上帝祂是不會紀念我們的罪的



<平安>

.羅蘭士確信禱告與安息,比禱告與努力更有關係。
 枝子不是靠努力或奮鬥結果子,而是單單在葡萄樹「裡面」,或在其中憩息。

.我先前曾提到改變禱告方向,與其從我自己的請求和需要出發,不如從神開始,
 先認識神是誰,然後讓自己置身於神的慈愛和能力的洪流中。

.當我明白我不需要說服神來關心我們,便感到平安。
 神比我所想像的更關心我們,並且掌管一切發生的事。

神比我所想像的更關心我們。
當我們可以認知神祂比我們還要關心我們時,真的會有平安湧入。


.耶穌告訴祂的門徒說:「我留下來平安給你們,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。」(約14:27)
 任何醫生都會同意,缺乏平安、有壓力、恐懼、緊張、或憂慮,都會像細菌一樣危害健康。

.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為一個特定的情況禱告?
 你的禱告會帶來神的醫治,還是應該坦然面對慢性、甚至致命的病情?
 你會從牢中被釋放,還是應該想辦法好好利用時間?
 你應該尋求密集的婚前輔導,還是取消婚約?
 保羅有關聖靈的應許,再次使我們安心,消除壓力,讓我們在混亂中能夠有平安:

 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,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,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,替我們禱告。
  鑒察人心的,曉得聖靈的意思。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。(羅8:26~27)



<神的同在>

.耶穌答應將聖靈賜給我們,並稱聖靈為「保惠師」(或作「訓慰師」),顯示出聖靈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安慰者。
 神與我們同在的[感覺],也許時有時無;然而信徒可以確信神已經與我們同在,住在我們裡面,不需要老遠把祂請來。

※「綠茵醫院」裡鄧瑪雅的故事

.從那個變形、乾癟的軀殼中,閃耀出神同在的光輝。聖靈找到了可居之處。

上帝的同在,不需要一個完美的軀體,而是要一顆願意的心。



<憐憫>

.在困難的時候,我的視野會縮小,只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問題。
 在這種時刻,我更需要開闊視野,擴展分享神愛的圈子。

.耶穌很清楚道出神對地上的旨意,但我要扮演什麼角色,協助成就這旨意呢?

我們是否常思想到,我們在神的旨意裡,所應該扮演的角色為何呢?


.照顧病患的人,與病人忍受著同樣的壓力,有時候亦忍受虐待。

.大部分照顧病患的人都說病情剛開始時,他們都從親戚、朋友、教會會友得到很多支持。
 日子久了,這種支持便漸漸消失。
 鑑於我們在苦難方面軟弱的神學,很多教會往往認為沒有痊癒的人令他們尷尬,是失敗的象徵。

照顧病患的人,真的需要極大的支持


.當我這樣(為一些他人的實際需要)禱告,我是否應該去幫忙?
 福音書記載得醫治的人中,除了七個人外,其餘所有人都是由別人把他們帶到耶穌那裡。

當我們為他人求醫治時,我們是否想過,我們可以成為他人「得醫治」過程中的一環?



<感恩>

.生命是一份禮物。

當我們擁有生命,我們就擁有著上帝所賜的禮物。


.醫學研究發現,感恩是最有可能助長健康和痊癒的情緒。

 一個研究人員在調查感恩對減低壓力和高血壓的影響後,作出結論說:
 「感恩的心,很可能是一個健康的心。」

※作者遇到的兩個朋友的故事
 一個好友說要離婚,另一個好友為過世的先生辦回憶紀念會
 作者說:
 「我連續兩個晚上,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。
  一個恨惡損失,想得到更多。另一視生命為恩賜,以感恩的心回顧。
  無論我的境況如何,我求神給我這種感恩的心態。」

我們到底用什麼心態看待我們生命中的事,真的會帶出很不一樣的結果。



<信心>

.聖經提出兩種信心。其中一種是大膽、像小孩子般的信心,令耶穌留下深刻印象。
 另一種信心,我稱之[忠誠],是在任何困難中千鈞一髮的信心。

※(某個得重病不治的人的話)
 不管我還剩下多少時間,求神做不可能的事,於我無益、不合理、也不算有信心。

.雖然孩子般的信心有很多好處,卻也有一個重大缺點:把一切寄望於未來,寄望於一個理想的改變。

有信心有理想是好事,但重要的是,要有盼望的合理,
免得我們太樂觀地求上帝成就不可能的事,最後反倒打擊我們的信心。


.我學會除了[現在],不會有別的時間,讓我活出基督的生命。
 我只能依賴當下這一刻。

.保羅在他的一封信,形容自己「四面受敵,卻不被困住。心裡作難,卻不至失望。
 遭逼迫,卻不被丟棄。打倒了,卻不至死亡。」(林後4:8)
 他學會一種不同層次的信心,不是為了排除困難,而是要經得起困難。
 那是一種把軟弱變為力量的忠誠,將祈求醫治的禱告,化為接受現況的禱告。

上帝的並不會幫助我們排除困難,
但祂會在困難中與我們同行,幫助我們,讓困難不再那麼困難!



<恩典>

.恩典「如甘露從天而降」。人的心靈藉此攀越靠他們自己永遠無法抵達的高峰。

.恩典讓中國的陳喬治,因他的「赤腳宣教」活動被補,
 在勞改營服役十八年的期間,找到一個最不可能的禱告內室。
 守衛強迫他在監中的糞坑工作,成天在深及膝蓋的糞堆中,用鏟子翻動製造堆肥。
 「他們以為我會很痛苦,但事實上我很高興,」陳喬治說:
 「這裡很臭,沒有人可以接近我,讓我整天都可以大聲唱歌禱告。」

恩典,與一顆凡事謝恩的心,可以化詛咒為祝福!


.(某個照顧嚴重殘障的母親的話)
 「雖然我的兒子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話,卻沒有任何神學大師,可以教導我更多關於無條件的愛。」

.恩典如甘露從天而降,不分界線,不分等級。

祈求恩典,使我們有機會得到深入的醫治,或至少讓我們有辦法適應無法改變的情況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※[故事] 用愛度日(連結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我們不需要到生如此的病,我們也可以來學習,用愛度日。



<準備>

.「我從未去過任何地方,只管生病。不過就某種意義來說,疾病也是一個地方,
  比去歐洲的長途旅程更具教育性。這個地方往往沒有同伴,也沒有人能跟著去。」
 鑑於她所忍受的痛苦,很奇妙地,她加插了這番話:
 「在死前先得病是很合宜的,我認為沒有生病就死去的人,錯過了神的一種憐憫。」

 這番話表現出她接受了現實。

有時候,我們永遠也不會達到我們想要的信心,那正是我們禱告的原因。

我們禱告,不是因為我們有信心了所以我們禱告,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信心,所以我們禱告


.保羅找到途徑,達成耶穌的命令:「不要為生命憂慮(太6:25)。」
 他已接受了死亡的現實,不會為了維護健康而執著。
 他明白我們在世上的時間,有喜樂和哀傷、得勝和失敗。這只是一個準備。
 保羅已準備好面對死亡。


.珍奈發現在安寧醫院工作,會影響一個人對生命和健康的看法,特別會影響你怎樣禱告。
 逼在眼前的死亡,為我們製造機會,使老創傷癒合、怨恨得到寬恕,給後人的東西得以傳下去。
 有時候是這樣,有時候卻不然。

有時候是這樣,有時候卻不然。
重要的是,我們希望我們的生命是怎樣的呢?



.珍奈發現防礙人安然逝去的因素,也正是妨礙健康的因素:焦躁、緊張、憂慮、罪惡感、恐懼。

.對有信仰的病人,她看到相信有來生,特別是可以在來生與過去和未來的親人再相遇的應許,
 對他們有真正、實際的幫助。

永生所能夠給人的盼望,真的是一般人很難想像的。
如果我們覺得永生對我們沒有很大的吸引力,那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還沒認真思考過死亡這件事。


.對每一個人來說,死亡包括了一個放棄的過程:喜愛的東西、親人、朋友、財物、身份。
 一切在生前決定我們是誰的人事物,我們死的時候都要放棄。
 對在安寧病院的人來說,他們被迫正視大部分人企圖忽略的最後期限。

人人都會死,人人都有一死,人人都一定會死。
只是,我們真的很少去承認這件事


.對基督徒而言,死亡也關乎期待新的開始
 我們放棄了不完全、但足夠為使用的身體,換取了新的身體。
 我們放棄了已知的生命,其中有恩典和樂趣,也有邪惡和痛苦,換取了一個完美生命的應許。
 我們放棄了混淆的教義,動搖的信心,換取了確定的知識。
 我們的餘生,都在為了這個交換作準備。

對基督徒而言,死亡,可以是個令人期待的開始。


================其他閱讀短文================

★在火邊★ P.400

.對我來說,禱告最重要的原則,是耶穌在客西馬尼立下的模範:
 求你叫這杯離開我;然而…只要照祢的意思。
 我毫無疑問地確信,神有能力成就祂要成就的任何事情-復活證明了這一點-
 但我也相信有其他靈界的力量,企圖阻擋良善的力量。
 我接受奧祕和弔詭。如果你像我活了這麼久,就必須接受。

我們不應該期望與神的關係永遠停留在同一個層次。

.我大部分時間堅持禱告,因為我珍惜與神的關係,正如我珍惜我的婚姻。
 我充滿感恩地在火邊暖腳。


★願意被使用★ P.410 詳見連結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