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

[書記] 《禱告》 Ch.15 沉默無聲


《禱告》這本書,提供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禱告
禱告最重要的是與神建立關係,調整自己的眼光心思,與神同步同行
這本書,可以更新我們對禱告的看法,也讓我們更喜歡、更願意、更自在的禱告
如果你對禱告有所疑惑或困惑,或著想要好好學習禱告、認識禱告
相信這本書會對你有極大的幫助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《禱告》Ch.15 沉默無聲

本章特別提到如何面對與回應禱告的「撞牆期」
作者透過聖經與眾多屬靈偉人們的經驗提出,靈命乾涸期不是件特別的事
也許不容易,但上帝仍然可以使用,重點在於我們面對的態度是更親近神,還是因此遠離神

另外,作者也提出自己的一些求生技巧
幫助我們,在進入禱告的「撞牆期」、「乾涸期」時
可以如何持續下去
當然,最重要的,還是持之以恆,信靠上帝祂有其美好的旨意。
祂會叫萬事互相效力的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※章節大綱

<觸摸到空白>
<生存的技巧>
<野生的神>
<踏出信心的一步>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.大部份禱告者早晚都會碰到「撞牆期」-
 感情變得麻木、詞不達意,困惑取代了清晰的思路。

※老人療養院院牧-卡爾的故事(前後互應,很精彩)

.(卡爾的話)
 「然而,我必須說,有一個改變比其他的調整更困難,
  甚至比我不能不問的『為什麼』更困難:我感受不到神的同在了。
  就在我最需要神的時候,我卻無法感到他的同在。
  我仍然禱告,仍然相信,但是好像我在對天花板禱告一般,沒有得到任何回覆。」

.(卡爾的話)[之前先參與了某個高與神同在的活動]
 「神讓我有這樣的經歷,也許就是為了將要發生的事來堅固我。」

有些苦難,有些屬靈高峰,可能都是上帝為了某個時刻的需要,所特別為我們預備的。


.「我不會把意外歸咎於神,因為我不相信神會使用『一個指令一個動作』的方式治理大地。
  我相信神在我們的破碎中仍然與我們同在。
  現在,我只希望我能更多感受到祂的同在。」



<觸摸到空白>

.很顯然地,對聖經來講,這種被神丟棄的感覺-
 乾涸的日子、情緒低落、靈性的枯乾,都是正常、是意料中的情況。

※詩13:1~2
# 耶和華啊,你忘記我要到幾時呢?要到永遠嗎?你掩面不顧我要到幾時呢?
# 我心裡籌算,終日愁苦,要到幾時呢?我的仇敵升高壓制我,要到幾時呢?
※伯23:8~9
# 只是,我往前行,他不在那裡,往後退,也不能見他。
# 他在左邊行事,我卻不能看見,在右邊隱藏,我也不能見他。
※詩22:2
# 我的神啊,我白日呼求,你不應允,夜間呼求,並不住聲。
※詩42:10
# 我的敵人辱罵我,好像打碎我的骨頭,不住地對我說:你的神在哪裡呢?
※詩143:6
# 我向你舉手;我的心渴想你,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。(細拉)


.當一個人處身在類似的時刻(如耶穌被釘十架時呼喊「我的神為何離棄我」時)
 鼓勵的話只會有陳腔濫調的效果。

是啊,當一個人在極度悲傷憂傷之時,很多正面積極鼓勵的話
這個時候的幫助真的會蠻有限的
不是這些話「不對」,而是這些話,在此時此刻,無法回應滿腹苦處的感受


.(某些重大意外可能會讓人的生命完全改變....)
 更有些時候,就算沒有發生任何事情,烏雲也會來臨,
 好像在晴朗夏日裡突然出現的反常風暴一樣。
 到底,神為什麼要躲起來呢?

.我裡面有一微小的聲音,說我不配神的同在,又說神不可能對一個像我這樣思想不潔淨的人作出回應。
 我反駁這個聲音,指出[正因為]我思想受汙染,我才需要禱告。
 我是為了得潔淨,蒙幫助而禱告。

這段話很特別,也很有趣
是啊,我們到底如何看待我們身上的罪?
我們的罪,到底是要引我們到神面前來,還是要讓我們覺得我們不配到神面前去?
神的心意是「我來本不是召義人,乃是召罪人。」(馬可福音2:17)

別讓撒但騙了,讓他用那引我們到神面前的罪,成為攻擊我們,欺騙我們遠離神的方式!


.我不會隨意地猜測,因此,除非你真的把我的過失向我顯明,
 否則,我會一直假設,我感覺乾涸並非是因為我犯了什麼罪。

幾乎所有的屬靈偉人,都曾敘述他們靈魂所經歷的黑夜。
 我至今仍未遇到一個隊曾經歷過乾涸時期的人。

為何我們需要經歷這種「乾涸期」?
也許,就像是耶穌需要上十字架一樣
因為當我們經過了如此困難與不容易的時刻,我們才真的能夠體恤那些陷在黑暗中,感受不到上帝的人們的感受。


.宗教廣播和電台,還有一些書籍與雜誌,都甚少提及神的沉默。
 神代表了成功、安泰、和平,和溫暖的感覺。
 對一向習慣被這種激勵人心的故事所娛樂的聽眾來說,
 經歷神的沉默是一個令他們震驚的不尋常情況,使他們深感不安。

 事實上,現代社會那種以消費者為中心、無憂無慮的樂觀信仰,才是真正的不尋常。

.假如我感到靈性乾涸、黑暗、空白,
 我是不是應該停止禱告,直至我的禱告有了新的突破?
 每一位屬靈的偉人都會堅持認為絕不可以。

 如果我停止禱告,我要怎麼知道禱告什麼時候會活起來呢?
 還有,就像很多基督徒都已經發現的,要改變沒有禱告的習慣,遠比改變有禱告的習慣更困難。



<生存的技巧>

※作者的「乾涸時期的生存技巧」
 1.檢討有什麼可能阻擋自己與神溝通的原因,譬如罪-認罪
 2.檢查自己禱告的動機
 3.自問是否只關心禱告的結果,而沒有追求與神結伴
 4.繼續往前走,不著重問「為什麼」,而問「學到什麼、如何反應」
 5.學習倚賴其他人的信心


.我會先檢討有什麼可能阻擋神溝通的原因。
 到底是我蓄意犯的罪,還是我無意地忽略了神,而引起這個障礙的?
 假如這個原因很明顯,我必須認罪,排除障礙。

.我會檢查我禱告的動機。
 會不會我其實是在找尋一種覺得自己很屬靈的感覺:讓神滿足我,而不是我讓祂滿足。

我們尋求神,與神對話,向神禱告,為神做事
我們是否常常想到「主啊,這樣的事,會讓你感到滿足嗎」
還是常常想到「做成這件事,我會覺得很滿足」呢?


.潘霍華(Dietrich Bonhoeffer)問道:
 「會不會是神親自把這些責備和乾涸的時刻加諸我們,
  以致我們能再次完全依賴祂的話語呢?」

乾涸的時刻,可以讓我們灰心喪志遠離神,也可以讓我們更加迫切地尋求神
關建在於,我們選擇哪一個方向呢?


.潘霍華警告我們,不要虛浮地依賴特殊的屬靈經歷,總以為這是我們應得的權利。
 他說能單單尋求神,你便會得到快樂。這是尋求神的應許。

過去的屬靈經歷,為的是裝備我們,可以幫助更多的人,或著面對未來更大的困難
而非讓我們沉溺於過去的!


.與神結伴不只侷限於我每天禱告的時間。
 神整天都活著,在我四周活著,也在我裡面活著。
 
.大德蘭說神並非真的沉默,是我們耳聾而已。
 我的責任是要像一個站崗的哨兵,保持警戒,盡力傾聽黑夜的聲音,
 也留意破曉的第一個徵兆。

我會自問是否只關心禱告的結果,而沒有追求與神結伴。

.(保羅為刺求不成)
 保羅得到一個很寶貴的屬靈心得:這個軟弱會催促他不斷地依靠神。
 保羅馬上作出調整,因為他認為密切地依賴神,比健康更重要。

.我對禱告空窗期的看法,一如我對受苦的看法。
 我發現花太多時間老是想著「為什麼」的問題,沒有多大好處。
 聖經也常把重點從過去轉到未來:
 不是「為什麼這事會發生」,而是「這事既然已經發生,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,應該如何反應

我們的確會想問為什麼,原因是我們希望可以知道未來如何避免再次發生
但,很多的「為什麼」其實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明白的
別為了「不想重蹈負徹」而反而讓自己忽略了從中學習與感恩的機會


我求神用我靈性上的乾涸為我未來的長進作準備。
 耶穌在葡萄樹的比喻中,也暗示了這樣的過程:
 「凡結果子的,祂就修理乾淨,使枝子結果子更多。」(約15:2)

.(葡萄酒商的解釋)
 偶爾的乾旱對植物所造成的壓力,反而會產生品質、味道都最好的葡萄。
 乾旱時期使根長得更深,使葡萄樹更健壯,禁得起未來的考驗。

事實上,困境的確讓人痛苦,但也往往可以讓人有極大的突破與成長。
但,關鍵在於,當面對困境時,我們是否願意「讓萬事互相效力」,視為成長的好機會
還是只是讓自己陷在困境中,急欲從中逃脫呢?


.套用布克比(Henry Blackaby)的話:
 「你對神的沉默可以有兩種反應,一種是讓自己意志消沉,充滿罪疚和自責
  另一種則是期待神引導你對祂有更深的認識。這兩種反應有天壤之別。」

.等候不一定是浪費時間,而是用這段時間期待將臨的事情。

.福音書中,一共有183 次有人問耶穌問題,耶穌卻只有三次給他們直接的回答。
 耶穌往往以另一個問題、一個故事,或其他間接的方式回答。
 耶穌顯然希望我們用祂這樣的教導,以及祂活出來的原則,自己找出答案。

.也許我以為神拋棄了我,其實祂真正的目的,是為了使我更有能力。

.學習如何依賴其他人的信心。
 我言語乾涸、信心動搖的時候,我從別人的禱告中得到安慰,
 了解到不是每個人都與我一樣感到被丟棄。

.小組禱告適合在沙漠的人,也適合在峰頂的人;
 適合只能說「請為我禱告」的人,也適合那些樂於為他人禱告的人。
 一位教導禱告的猶太拉比說:
 「每當我準備禱告,我會和比我更接近神的人聯合在一起,讓我可以藉著他們更靠近神;
  我也與那些看似比我遠離神的人聯合一起,讓他們可以藉著我更靠近神。」


※黛安的故事(婚姻遇問題,一直自己禱告,最後打回家請家人為他禱告…):
 「當她為我向神傾訴,我了解到母親比任何人都知道她孩子的傷痛。
  她這些年來一直為我禱告,我卻從未邀請她與我一起禱告。」

.當我變得更堅強,我便成為教會中的禱告協調人,鼓勵其他人在自己的黑暗時期聯合起來。」

.「我曾經問自己,到底是什麼阻止我在有需要的時候與其他人一起禱告?
  我猜想答案是恐懼-恐懼和不配的感覺。
  我仍然感到不配,但那正是我要禱告的原因。

當我們有狀況的時候,我們是否該找其他人一起禱告呢?
如果不行,又是為什麼呢?

《禱告》這本書,真的是幫助我發現那深根的內在誓言....



<野生的神>

※(作者帶朋友看野生動物的經驗)
 我先警告過他,很可能什麼都看不到也聽不到。
 「你知道牠們是野生動物,」
 我說:「我們不是主管。牠們有權利決定要不要跑出來。

 後來朋友的回應,感謝這一段話。
 「你知道祂是『野生』的,」「我們不是主管。」

是啊,在我們與神的關係裡,上帝祂才是那位「主管」,祂有決定權
雖然雅各也說過「你們親近神,神就必親近你們」(雅4:8)
不過,決定權依舊還是在神身上。祂並沒有說『馬上』啊


.所有的關係都需要我們使用意志力
 因此,我同樣也要在禱告的困難時期堅持不懈,不管我當時的感覺如何。

.雖然這種光憑意志力來到神面前的做法,看似不真誠,
 不過,當我這樣做的時候,至少我不需要戴起面具。
 神已經知道我心靈的境況。
 我並不是要告訴神任何新東西,我只是在不想禱告的時候仍然禱告,藉此證明我對神的愛。

在我們感受沉重,無法禱告的時候,我們依舊堅持禱告
那是我們在用我們最後的力氣在和上帝說,「主啊,我不願放棄你。」


.當我想埋怨神漠不關心,我便提醒自己,神更有理由對我的漠不關心發怨言。

真的要比起來,到底是誰對誰比較漠不關心呢......(汗顏)


.每一種人際關係都是由兩個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所組成的。
 我與電腦只有一種機械的關係:我把電腦打開,它便會按照我所預料、以程式安排的方式回應。
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如此,不管是朋友、夫妻、同事或親子。

.每個關係都會經歷親密的時候,也有乾涸的時期。
 事實上,當我衡量一個婚姻的強度,我認為看他們怎樣處理衝突,比他們的羅曼使更重要。

.(詩篇中的哀嘆,作者在寫作中提醒自己和上帝)
 他們目前的感受並非他們一向的感受,也不會永遠感覺如此。
 他們所選用的字-[隱藏、離棄、撒回],都假設神是自由的,神的同在是會變動的。
 「要到幾時呢?」這個呼求,表達出改變終會來臨的盼望。



<踏出信心的一步>

.我也許會經歷一段時間,感到神並不存在;然而假如神真的不存在,宇宙萬物也不會存在。
 我已經學會承認我是在經歷一段特殊時期,並且嘗試不以我目前的感覺斷定現實。

不要依靠感覺,很多時候我們感受不到神,並不代表示並不存在。

※(馬丁路德的話)
 當我們企圖告訴神祂應該在什麼時間、地點、用什麼方式採取行動,我們是在試探神。
 我們同時在考驗祂是否真的存在。
 這樣做是把限制加之於神,並且企圖要神按照我們的意思行事。
 這樣簡直是剝奪了神的神性。我們必須明白,神是自由的,不受任何限制。
 決定時間、地點和方式的必須是神。

我所找到的信心,其實是因花時間與神在一起而得的副產品。
 我學會信靠神,甚至相信儘管神的旨意不總是最輕省的,卻是對我最好的。

究竟,是「信心」是「花時間與神在一起」的副產品
還是「花時間與神在一起」是「信心」的產物呢?
這似乎是相輔相成的!


※「信靠神(那些迷惑人的宗教除外),並不保證神會使你害怕的事永遠不發生。
  相反地,你害怕的事很可能會發生,
  可是你相信有神的幫助,這些事最後會變得並不那麼可怕。」

這段話好棒!


.成長要求我們踏出已知的領域。

禱告邀請我們安於神掌管一切的事實。
 世上的問題終究是神的問題,不是我們的問題。
 假如我花足夠的時間與神在一起,我必然會以更像神的觀點看這個世界。


※(卡爾的故事)
 「其他人的禱告[支撐]著我。」

.「我知道雖然我現在感到一片空白,神仍然可以使用我。
  因我的殘障,讓療養院中的老年人感到親切。
  當我繞到他們床邊,我已經與他們的床同樣高,不需要彎腰。
  當他們失去身體的功能,他們便說:『卡爾會明白的。』」

我們的軟弱,可以成為他人了解、感同身受的信任的一環。


.(卡爾後來舉行了一次醫治的抹油聚會)
 『這是為了醫治,不是為了痊癒』

.在我餘下的生命,我無從選擇,我就是要在神的面前跑下來。


====其他閱讀====

★饒恕這個沉默★ P.298
★隱藏著的問題★ P.302

.神似乎知道在我的問題下隱藏了另外的問題,
 神回答的正是這些問題。
 不過,更多時候神都在等候,慈愛地容我表明心意,等候我進展到一個地步,
 聽見並且明白祂想說的話。
 至今為止,神已經藉著回答我最重要的問題,解決了很多其他的問題。

 「神啊,你愛我嗎?」

 這是一切問題的核心、混亂和困惑的中心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