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文章節錄
今天,我有病痛,我必需求問主,其中有沒有什麼特殊旨意。   
在病痛中,最大的痛苦是不知道神有沒有與我同在。 
苦難一般有三種程度   
1.自己的苦難(肉身的苦難):譬如自己做錯事要承擔的痛苦後果。    
2.他人的苦難(代人受苦):譬如兒子為兒女受苦、軍人為國家受苦受傷。    
3.認養的苦難:把任何人的苦難都認養來做為我自己的苦難 
耶穌正是如此。祂既道成肉身,要來拯救世人,所以他勇敢面對一切苦難。   
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:耶穌來,不是免去一切苦難,而是聖化他們。 
當第三種苦難來臨時,我絕不可拒絕它,因為那就等於拒絕基督的十字架。   
我也必不抵擋它,因為那就沒有好好利用它。 
●思想
在我的身上,有什麼苦難嗎?   
在我的生命中,有什麼苦難嗎?    
有什麼苦難,是我認為上帝給我的呢?    
這些,又有什麼特殊的旨意呢? 
這個問題,要好好去想想。
再來是,我什麼時候,會去擔他人的苦難,會去認養他人的苦難呢?   
這個認養,是我自己認養的,還是上帝要我去認養的,這,我會分嗎? 
我知道我是個很容易為別人擔心的人   
也許某種程度這就是認養苦難了    
但    
如果是自己去認養的,那麼自己一定會累會悶,或著是心裡不滿足    
但如果是因著上帝的緣故認養,也許過程一樣不容易    
但我會知道有主的心意在裡面,縱使難受,仍然會說「願主的旨意降臨」    
仍然會說「我願意喝下這杯」    
並且    
我覺得,最關鍵的一點是    
在這個苦難的最後    
我們說出來的是屬神國的有盼望的「成了」    
而不是那擺脫似的「終於結束了」 
在苦難中,自身的感受一定是不容易的   
也許在分辨上不是那麼容易    
但,那「成了」與「解脫了」的差別,絕對是很明顯的    
並且    
若能有上帝的心意在當中,縱使再苦,我們也仍可以說「願你不要把這杯挪去」 
不過,話說回來,在擔別人的之前,好像也得先處理好自己的才是喔   
雖然這方面聖經裡是沒有........    
我覺得有耶 
耶穌多次需要退修到山上去禱告,這就是耶穌在處理自己的充電吧   
耶穌也不是不斷讓自己忙忙忙,不讓自己休息的    
耶穌也是知道自己需要休息的    
所以,耶穌仍然是有在讓自己保持在最要狀況的    
耶穌不會在狀況不好的時候上戰場(雖然我們好像不知道耶穌會有啥狀況不好的時候)    
嗯....    
有啊    
科西馬尼園的禱告時,耶穌那時就是在害怕在難過在禱告啊    
如果他那個時候不先處理好這些的話    
他又怎麼能面對官兵圍攻時,冷靜順服    
他又怎麼能在知道下一刻就要開始走上極難之路時,不心生逃避之意呢? 
所以,「在擔別人的苦難前,自己的苦難要先能處理好」,這樣說,對嗎?    
(不過,這不是說我們就因此自私或是不管他人的需要啦,這部份可能要小心錯誤的解讀就是了)
嗯   
先這樣吧    
然後    
去思想自己的苦難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