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員:怡岑姐
PS:怡岑姐講的超快,所以筆記超難記
所以這篇只能以半逐字稿的方式呈現,就不特別做潤稿處理囉~
※課程綱要※
●引言
一、關於愛的迷思
迷思一:「世俗的愛」-強調感覺
「真 愛」-是一個決定
1.決定委身彼此的關係
2.決定永遠對配偶忠誠
※鼓勵三不政策
(1).男女不談心(包括不面對面、網路談)
(2).不單獨共處一室
(3).不單獨共乘一車
3.決定實踐給對方的承諾
迷思二:「世俗之愛」-根據對方的表現
「真 愛」-是願意接納,選擇饒恕
迷思三:「世俗之愛」-往往期待滿足自己
「真 愛」-是願意尊重保護對方(願意為對方最大的利益著想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●引言
.我們越明白真理,就越明白我們需要倚靠神,才能走在真理的原則當中
.看見自己需要學習,是個改變的開始,是個好的開始
.只要我什麼都不願學習,不願改變,只按著自己的方式去走,那麼婚姻就一定會變壞
所以,如果我不刻意去做一些改變,調整我的態度,婚姻絕對不會自然變好
.如果每個人都是真實懂愛的人,那麼為何今天的世界會是如此呢?
婚姻為何常常有問題?這背後是否有什麼問題?
.
某個心理學家說
「20世紀人類最大的危機,不是原子彈、疾病…等等,
而是真愛離開了人類的社會」
你覺得這句話是否還適用於我們的社會呢?
為什麼這是個最大的危機呢?
我認為這個危機在台灣也是很明顯的
尤其,如果在婚姻家裡的真愛離開了人類
這到底會如何影響人呢?
內政部的統計
民國100 年有57xxx對離婚
這表示平均不到10分鐘就有一對離婚
當這對婚姻關係結束後,它的影響是否就這樣結束了呢?
我自己來自父母離婚的家庭
我非常可以了解這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多少
雖然當時我16~17歲了
但對我而言,這衝擊依然深遠
有人說,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大過死亡
我來讀一段文章給大家聽
兒童心理學家:
「由於離婚而失去父母一方,要比起死亡而失去父母一方,讓孩子更無法接受,因為沒有終結感」
「若是死亡,經過某個程度的哀傷,這會終結,孩子可以繼續往前走」
「但,離婚沒有結束。」
「沒有結束,沒有悲痛時間,沒有醫治過程....(skip)....」
「因為,這是個持續的過程,分離的感覺和事實不斷重覆......」
這有個重點是『沒有終結感』
那「沒有終結感」的影響,這樣的感覺是每天都會在生活裡出現的
這也是我可以體會的感受,一直到今天仍是如此
社會學家可以給離婚的統計數字
但不能量化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影響
.東海大學一位教授做研究,9x年說
台灣目前結婚的夫妻
親親熱熱-10%
不冷不熱-40%
水深火熱-50%
.
有人覺得,在現在這個社會,要經營美好的婚姻,比以前更難
現在的人,可以自由戀愛
大多數人因為愛而選擇了某個人和他結婚
但為何....離婚率反而更高呢?
這不禁讓我思想,愛是否是最容易讓人誤會的字眼
是否每個人的「愛」意思都不一樣
.
(講員在臨時夜市買了一件衣服,致電詢問店家何時還會再來擺攤的資訊
掛電話時,店家和他說「愛你喔」的故事)
他掛電話之前,非常熱情對我說「愛你喔」
我心裡想,他的愛我,到底是什麼意思?
他愛我什麼?因為我主動打電話給他說要多買幾件?
為何他能那麼輕易說「愛你喔」
仔細想想,一般人說「愛你喔」,真的都帶著純粹的動機嗎?
在婚姻中兩人所說的愛,意思與動機真的都一樣嗎?
所以 我想 我們需要找出誤用的部份
然後找出方法,如此婚姻才會有勝算。
今天人對愛與婚姻有很多的說法,大多是迷思
如果今天大多數人的想法和做法沒有帶來更好的社會
那,我怎麼能期待用同樣的想法和做法呢來面對經營我的愛情和婚姻呢?
所以 我們需要找出這世上人大多數對愛的迷思
然後我們用不同的做法來面對
如此 我們才能有勝算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